中心介绍|中心动态|呼叫中心|电子月刊|会员登录
 
快速搜索:上海开发区招商网 > 
研究测评

国家高新区发展思路需做五大转变

2010/8/4 13:59:22

    科学技术部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副主任 房汉廷

    国家高新区如何完成真正意义上的“第二次创业”,真正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动机和示范区,是我国“十二五”期间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。

    笔者在科技部战略研究院工作期间,曾经对全国40多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100多个火炬特色产业基地进行过调研。从观察到的现象和整理出来的相关数据,对国家高新区的未来发展可以归纳出五个初步的方向性思路。

    第一个转变,以“财富取向”为主的高新区通常都非常注重科技成果的转移、转化,注重让技术尽快变成财富,其财富效应通常都比较突出。所以,对于正在建设中的一些国家级高新区,“财富取向”更应该成为主基调。

    第二个转变,是从“抓大放小”到“抓大育小”。在大量调研中,笔者观察到:那些引大资、招大商、做大企的高新区,通常是热闹一阵子就没有了后劲,而那些在“抓大”的同时,通过孵化器、加速器等不断孵化、抚育创新企业、创业企业的高新区,则出现了一拨接一拨的明星企业和新兴产业,高新区整体发展也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活力。一批又一批的中小企业像第二曲线、第三曲线一样,成长为明日之星、后日之星。如一些位于珠三角、长三角地区的高新区,由于孵化器、孵化政策比较发达和完善,群体性创新和创业成为高新区持续不竭的动力。因此,我认为,国家高新区的企业发展战略,必须从“抓大放小”的思路转变到“抓大育小”的思路上来,否则高新区很快就失去了发展后劲。

    第三个转变,是从“官本创新”到“民本创新”。如众所周知,创新的本质是一个技术的经济化过程,也是一个多主体互动合成的结果,国家的政策应该重视和充分利用“民本创新”,而不要把眼光仅仅局限在“官本创新”上。在调研中发现,那些把大量创新资源过度地配置给国家科研院所、高等院校的高新区,其创新成果并不显著,而把主要资源配置给大量民营企业的高新区,创新成果都很丰厚,且这些创新成果很快从“创新优势”转变为“财富优势”,为高新区进一步创新提供了更好的资源和条件。

    第四个转变,是从“精英独占”到“草根分享”。高新区是创新资源的积聚地,也是创新资源的再配置地。在调研中发现,那些把创新资源过度地配置给国有“大企业”、国际“大企业”以及国家“大专家”、“大学者”的高新区,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并不高。相反,那些拿出部分创新资源分享给“小企业”、“小人物”的高新区,却收获了巨大的成功,如无锡的尚德现象等。笔者认为,精英占有的创新资源过多,会极大地降低创新的效率和提高创新的成本,不利于高新区的快速发展。从更普遍意义上讲,今天的“精英”都是昨天的“草根”,高新区就是要建立一套支持“草根”、培育“精英”的创新链条。对一些高新区来说,可以设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、天使基金以及创新奖励基金等。

    第五个转变,是从“内化创新”到“创新外化”。在对企业和区域调研中,笔者还发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:单个企业的内部创新,由于不能充分市场化,常常导致大量成果不能产业化,而围绕核心企业进行的外部创新,则比较容易实现产业化。典型的案例是奇瑞汽车。早期奇瑞汽车各个主要零部件的研发活动都在主机厂进行,零部件厂商只是按图生产,结果是技术难以进步,成本难以下降,高级技术人员难以留住。经过认真分析,决定把大部分技术创新活动外部化,即零部件厂商本身负责自己模块部分的所有技术创新活动,主机厂与零部件厂商是完全的市场关系,结果大量新成果、新产品不断出来,汽车质量提高了,成本下降了,竞争力自然提高了。实际上,对于那些有一定数量大企业的高新区来说,利用大企业设立专业化创业投资基金的方式,引导技术团队进行创新外化型的创业活动,更有利于形成大企业与小企业的双赢格局。所以,我认为,高新区应该积极推进“创新外化”的技术创新模式,使高新区的主导产业向创新集群形态发展。

园区推荐